
“中博交易所被国家正式批复了吗?” 的追问,直指非法金融平台的资质伪装陷阱。检索金融监管备案、权威案例及政策文件发现,所谓 “中博交易所” 从未获得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正式批复,其关联主体更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本质与中币、Tantin 等非法交易平台无异,是典型的 “无资质揽业务” 的金融骗局载体。
首先需明确:合规交易所的 “国家批复” 有严格标准,中博交易所完全不达标。我国对交易所实行 “特许经营” 原则,无论是证券、期货类交易所,还是 2025 年香港推动合规化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均需取得监管部门的明确批复或牌照。但检索证监会境内交易所名录、香港证监会持牌虚拟资产平台名单(截至 2025 年 2 月共 10 家),均无 “中博交易所” 的相关记录;查阅《境外证券期货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可知,即便境外交易所也需完成备案公示,而中博交易所既无境内批复,也无境外合规备案,所谓 “国家批复” 纯属虚构。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博” 相关主体早已深陷非法金融泥潭。2022 年曝光的 “中博联合债权项目” 骗局中,关联企业中博联合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虚假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非法募资超百亿元,最终被警方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此类操作与非法交易所 “虚构资质 + 虚假项目” 的套路高度吻合 —— 诈骗分子利用 “中博” 名号搭建所谓 “交易所”,正是想借关联主体的历史操作模式延续骗局,如同用 “K 宝” 知名度包装虚假钱包一般,通过名称混淆降低用户警惕。
即便抛开历史劣迹,中博交易所的运作模式也完全符合非法平台特征。合规交易所需公示股权结构、内控机制及监管报备信息,而中博交易所既无官方备案的官网,也未披露实际运营主体,仅在社交群组中宣称 “获地方金融办批复”“对接国资背景产权交易所”,实则复刻了广东维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伪造资质引流” 的诈骗逻辑。其所谓 “交易品种” 多为无真实价值的虚拟代币或虚假债权,与 DOM 币等 “空气币” 的炒作套路如出一辙,价格完全由后台操控。
参与中博交易所交易面临三重致命风险。一是资金清零风险,参考其关联企业 “人去楼空” 的爆雷结局,资金一旦转入平台账户,极可能被直接挪用或卷款跑路,且因无合规资质,追讨无门;二是法律追责风险,我国明确禁止无资质平台开展交易服务,参与此类平台交易可能因涉嫌非法金融活动承担责任,这与参与美国 OTC 非法交易的合规风险一致;三是信息泄露风险,平台无正规内控机制,用户身份及银行卡信息可能被贩卖,引发次生诈骗。
必须戳破的认知误区是:“能开展业务” 不等于 “已获国家批复”。诈骗分子常以 “对接国资产权交易所”“地方政策支持” 为幌子虚构资质,但正如烟台、余杭等国资背景产交所被冒用的案例所示,合作方的合规性不等于平台自身合规。真实的国家批复必然可在证监会、香港证监会等官方渠道查询,任何 “查无此据” 的宣称均为骗局。
对用户而言,“中博交易所被国家正式批复了吗” 的答案清晰明确:未获任何国家批复,且涉嫌非法金融活动。与其纠结于虚假的 “资质背书”,不如警惕 “高收益” 背后的陷阱。牢记中博关联项目百亿爆雷的教训,像拒绝美国 OTC 虚假登录入口一样远离中博交易所,选择境内持牌金融机构服务,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 —— 在资质骗局面前,对 “官方批复” 的盲目轻信,只会让自己沦为被收割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