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是什么货币?RWA 概念下的 “妖币” 迷局与风险真相

提及 “OM 是什么货币”,需先厘清其核心身份:OM 是 MANTRA 生态(前身为 MANTRA DAO)发行的原生代币,2020 年基于波卡生态诞生,早期聚焦 DeFi 质押与借贷业务,2024 年后转型为以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为核心的 L1 区块链代币。作为加密市场中典型的 “概念驱动型代币”,OM 的发展轨迹充斥着资本炒作、价格震荡与合规争议,其本质需穿透表面噱头深入剖析。

从项目基本面看,OM 代币的价值锚点始终随赛道热点切换。成立初期,它以 “波卡首个 DeFi 项目” 为卖点,依托水滴资本、了得资本等投资方背书打开市场,并先后登陆 OKX、币安等头部交易所。2024 年转向 RWA 赛道后,又因与阿联酋地产商 Damac Group 合作推进 10 亿美元资产代币化、与 Zand 银行共建合规架构等动作,被贴上 “机构青睐的合规代币” 标签。在生态中,OM 主要用于治理投票、质押挖矿与 RWA 产品手续费支付,理论上随生态业务扩张产生价值,但实际流通中却高度依赖市场情绪炒作。

OM 货币最显著的特征是 “极致的价格波动性”。2024 年 11 月,受 RWA 赛道热度推动,OM 币价一度狂飙百倍,引发散户跟风入场;但 2025 年 4 月 14 日凌晨,其价格在一小时内暴跌超 90%,从 6.33 美元跌至 0.5 美元以下,市值瞬间蒸发 55 亿美元,堪比 Terra LUNA 的崩盘规模。这场 “闪崩” 源于多重隐患爆发:链上数据显示,大量团队钱包代币集中存入 OKX 引发抛售恐慌,同时未公开的场外折价交易(部分价格低于市价 50%)导致投资者止损出逃,叠加杠杆头寸强制平仓形成连锁反应。尽管此后巨鲸增持 2600 万枚押注反弹,但散户信心已严重受挫,币价长期在低位震荡。

更值得警惕的是 OM 货币背后的 “模式风险”。其创始团队早期采用 “全海外团队 + 波卡大使” 的包装话术,却暗中通过国人地推模式推广,与 2018 年归零的 Penta 项目套路高度相似,被质疑为 “披着海外外衣的资本盘”。项目虽宣称聚焦合规 RWA,但核心业务集中在监管宽松的阿联酋等地区,国内用户参与交易仍面临明确政策红线 —— 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OM 币的境内交易既不受法律保护,更易遭遇诈骗。

此外,市场中已出现借 “OM 货币” 名义的仿冒骗局,不法分子利用其知名度伪造 “OM 分叉币”“RWA 资产通证”,以 “暴跌抄底” 为诱饵吸收资金。投资者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误入虚假交易平台。

综上,OM 货币是依托 RWA 概念炒作的加密代币,虽有生态布局与资本背书,却因价格操控隐患、模式争议与监管风险沦为高风险标的。对国内用户而言,无论其概念如何包装,参与交易均涉嫌违法且面临资产归零风险,远离此类 “妖币” 才是安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