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 RWA”—— 近期在投资圈被热炒的 “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 概念,本是将房产、债券等实体资产映射为链上代币的金融创新探索,却在国内沦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经核查,国内绝大多数宣称 “代币 RWA” 的项目均未取得金融资质,其所谓 “实体背书、稳赚不赔” 的宣传,本质是非法集资与传销的新变种,结合山西省最新风险提示及房地产代币化骗局案例,其风险需从概念本质、诈骗逻辑、法律底线三重维度拆解。
概念本质:合规探索与非法炒作的双重面孔。代币 RWA 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资产流动性,如香港合规框架下的数字债券、迪拜房地产代币化项目,均建立在明确的法律确权与监管备案基础上。但国内流传的 “代币 RWA” 完全背离这一逻辑,呈现两大非法特征:一是无真实资产背书的空壳概念,不法分子宣称 “房产上链、份额拆分”,却无法提供不动产登记证明或资产托管协议,与第一财经曝光的 “3000 元当房产代币合伙人” 骗局一致,仅靠话术虚构底层资产;二是虚拟货币交易的 “新包装”,将 RWA 代币与 USDT 等虚拟货币挂钩,规避 “924 通知” 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禁令,实则仍属非法金融活动。
核心套路:“创新造势 - 层级收割 - 卷款跑路” 的诈骗闭环。国内 “代币 RWA” 骗局已形成成熟模式,完美复刻传销与集资诈骗的组合套路。第一步,概念洗脑:在社交平台散布 “RWA 是第五次财富再分配”“万亿市场风口” 等话术,搭配波士顿咨询、渣打银行的市场规模预测数据,营造 “错过即亏” 的焦虑感;第二步,层级敛财:设置 “普通合伙人(3000 元)- 高级合伙人(3 万元)- 联创合伙人(10 万元)” 等级别,购买代币可获 “团队返利”“城市代理权”,本质是典型的传销拉人头机制;第三步,虚假变现:承诺代币将登陆 “芝麻开门、币安” 等交易所,初期返还小额 “分红” 稳住用户,待资金池饱和后立即关闭平台,此前美国房地产代币化项目 90% 以上因无流动性失败的案例,早已印证此类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法律与资产的双重绝境:参与即踩多重红线。从法律层面看,接触国内 “代币 RWA” 项目已涉嫌严重违法:其一,根据 2017 年七部委公告,代币发行融资属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其二,层级返利模式符合《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中 “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的特征,参与者可能构成共犯;其三,即便涉及境外平台,根据 2021 年十部委通知,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违法,相关民事行为无效。从资产安全角度,风险更具毁灭性:山西风险提示明确此类项目多为 “资金盘”,资金直接流入操盘方口袋,追回率不足 1%;且链上代币无法代表房产等资产的法定权属,所谓 “份额” 本质是无价值的数字符号。
安全底线:三招识破 RWA 骗局。面对此类项目需坚守三重原则:一是核查合规资质,国内暂无官方批准的 RWA 代币项目,任何 “实体背书” 均需通过不动产登记中心、金融监管部门验证;二是拒绝层级投入,要求 “购买代币入级、拉人头返利” 的必是传销;三是警惕高收益承诺,牢记 “稳赚不赔” 是金融诈骗的标配话术,真实 RWA 项目不存在 “3 年亿万富豪” 的虚假承诺。
代币 RWA 的国内乱象,是黑灰产借金融创新概念敛财的典型。其 “资产上链、低风险高收益” 的伪装,掩盖不了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的核心目的。对公众而言,无论项目如何包装,只要认清国内非法代币活动的本质,坚决远离,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若发现相关线索,可立即向公安部门或非法集资举报平台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