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还很小”—— 币圈知名人物赵长鹏的这一表述,常被解读为 “比特币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的信号,引发部分投资者对虚拟货币投资价值的遐想。但结合比特币的市场本质、赵长鹏的行业立场及我国监管底线,这一观点不仅模糊了 “规模小” 与 “价值高” 的界限,更掩盖了虚拟货币交易的违法性与高风险性,需从事实与法律双重维度厘清本质。
赵长鹏口中 “比特币还很小” 的判断,更可能指向市场渗透率而非实际投资价值。作为曾执掌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行业参与者,其视角多聚焦用户基数、市值占比等市场指标 —— 相较于传统金融资产,比特币的持有群体仍属小众,市值规模也远不及全球股票总市值。但这种 “规模小” 绝不等于 “值得投资”:正如赵长鹏自身经历所示,他 2014 年以 600 美元单价买入比特币的 “成功案例”,背后是币安平台涉嫌欺诈交易、资金混同的违法操作,其所谓 “增长潜力” 实则与非法交易生态深度绑定。2023 年 SEC 起诉币安时明确指出,赵长鹏主导通过做市商人为推高加密资产价格,从客户身上获利,这更印证其观点背后的利益倾向性。
“比特币还很小” 的论调,极易掩盖其 “高风险、非法治” 的核心属性。赵长鹏曾宣称比特币是 “对抗通胀的有效手段”,但现实中比特币的 “小体量” 恰恰意味着极端波动性:2023 年币安遭起诉消息传出后,比特币单日暴跌超 7%,11 万人爆仓损失超 31 亿元,这种风险远非普通投资者可承受。更关键的是,我国境内比特币交易的 “小规模” 本质是监管禁止的结果 ——237 号文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境内既无合法交易渠道,也无权益保障机制。即便比特币在境外市场 “规模扩大”,国内投资者参与交易仍面临资金归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2025 年浙江某投资者因境外平台交易亏损无法追回的案例便印证了这一点。
赵长鹏的自身经历,更戳破了 “比特币规模扩大即安全” 的谎言。他虽曾因比特币投资获得账面收益,却最终因币安缺乏有效反洗钱框架,导致平台成为网络犯罪资金通道,被判处监禁并支付超 70 亿美元罚没款。这一结局深刻说明:比特币的 “规模增长” 往往伴随更多违法风险 —— 从资金混同、价格操纵到洗钱犯罪,2024 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涉虚拟货币案件中,超 60% 与这类 “规模扩张型” 违法相关。所谓 “还很小” 的判断,不过是忽视风险的片面表述,其背后的交易生态早已被监管定性为非法领域。
我国的监管实践早已给出明确答案:无论比特币规模大小,其交易炒作均不受法律保护。赵长鹏的观点本质是行业利益催生的片面解读,而无数案例证明,虚拟货币的 “体量增长” 只会带来更多诈骗与违法活动。对国内用户而言,与其轻信 “比特币还很小、仍有机会” 的论调,不如牢记根本: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无任何合规空间,远离相关活动,才是守护自身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