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在哪里挖出来?技术幻象与非法陷阱的深度警示

 

“比特币在哪里挖出来” 的疑问,常让人误以为存在实体 “矿场” 或 “矿点”,但真相是:比特币并非从物理空间 “挖出”,而是通过区块链网络的算力竞争生成。对中国公众而言,无论技术上如何解释 “生成位置”,我国早已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任何试图参与 “挖矿” 的行为都将面临财产亏损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不存在任何合法的 “挖矿渠道”。

从技术本质看,比特币诞生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挖矿” 是生成新区块的过程。矿工(或矿池)需组装包含交易信息的新区块,通过反复调整随机数(Nonce)计算区块哈希值,直至得到小于系统目标值的结果。第一个成功计算的节点会将新区块广播至全网,经其他节点确认后,即可获得区块奖励(早期 50 枚比特币,随减半机制递减)与交易手续费,这意味着比特币 “诞生” 于全网共识认可的新区块中。早期无需专业设备,中本聪用普通电脑 CPU 就能完成计算,但如今全网算力已达 200EH/s 以上,需数千台 ASIC 矿机组成集群,在能源充足的区域 24 小时运转。

但现实中,“挖矿地点” 已沦为诈骗分子的敛财噱头。骗子利用公众对 “挖矿位置” 的好奇,编造 “海外矿场托管”“云矿池分红” 等谎言,将虚拟的 “网络节点” 包装成实体 “矿场”,通过展示虚假的矿场图片、算力监控界面,诱骗用户充值购买 “算力份额”。2025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诈骗团伙宣称 “在哈萨克斯坦有大型矿场,投入 10 万元月赚 2 万”,实则未拥有任何矿机,仅靠新用户资金支付旧用户 “收益”,涉案金额超 3 亿元。更隐蔽的是 “家用挖矿” 骗局,谎称 “电脑连接矿池即可挖矿”,诱导用户下载携带病毒的软件,实则控制设备参与僵尸网络,导致电脑报废、数据泄露。

即便抛开诈骗,“挖矿地点” 背后的成本与法律风险也触目惊心。从成本看,矿场多选址于电价低廉的地区,但单枚比特币挖矿能耗达 1312.07 兆瓦时,即便电价 0.2 元 / 度,电费成本就超 26 万元,且需承担设备损耗、网络维护等费用,2025 年多次出现 “挖矿收益不及电费” 的情况。从法律看,我国 2021 年《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挖矿纳入非法金融活动,2023 年某企业因在新疆私建矿场被处罚金 200 万元,负责人以非法经营罪立案;最高法更是明确,2021 年 9 月后订立的挖矿合同均属无效,损失自行承担。

辨别此类陷阱无需纠结 “挖矿位置”,只需把握两个核心认知:一是比特币生于网络算力竞争,无实体挖掘地点,所有宣称 “特定矿场挖矿” 的均为骗局;二是我国对挖矿的禁令覆盖全链条,无论矿场在境内还是境外,参与即违法。正如法律人士强调,虚拟货币挖矿的 “位置”,本质是违法犯罪的温床。

综上,比特币的 “生成位置” 是区块链网络的技术概念,却被异化为诈骗与非法活动的幌子。对公众而言,与其追问 “在哪里挖”,不如牢记监管底线:虚拟货币挖矿在我国无任何合法路径,远离所有挖矿相关活动,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