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Pi 币自推出以来便凭借手机挖矿的便捷模式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近期围绕 Pi 币的政策动态,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从监管层面来看,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一直明确且坚决。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强调,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属非法。Pi 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同样受此政策约束。这意味着,在我国参与 Pi 币的交易、投资等相关业务,均处于违法违规范畴。例如,若有平台为 Pi 币提供交易撮合服务,或个人私下进行 Pi 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都违反了相关规定,将面临严厉查处。
此前,不少网友误传银行开始审批 “π 币”,可将其兑换人民币,后经核实,这是把某地为民服务中心开设的 “π 型审批师” 集成办窗口曲解所致,“π 型审批师” 与 Pi 币毫无关联。多地网警也早已发布风险提示,指出 Pi 币免费挖矿存在倒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钱财的嫌疑。从本质上讲,Pi 币这类虚拟货币缺乏实际资产支撑,其价值难以稳定,价格波动剧烈,容易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在交易安全方面,虚拟货币钱包、交易所常面临黑客攻击风险,投资者资产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 Pi 币的首发阶段,其价格走势便凸显出高风险特性。2025 年 2 月 20 日 Pi 币发布后,价格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几分钟内上涨 18%,随后两小时又暴跌 50%,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让众多投资者措手不及。并且,Pi 币的总供应量和流通量尚不明确,市场普遍认为其最大供应量约 1000 亿枚,首发时自报流通供应量为 63 亿枚,按当时交易价计算市值约 61 亿美元,后续大量新币的解锁可能会进一步冲击市场价格。有分析指出,预计未来一年内解锁超 16 亿个 Pi 币,价值约 14 亿美元,新增供应将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务必认清 Pi 币投资的风险本质。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参与 Pi 币交易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受损,还可能因违反法律法规承担严重后果。无论是价格的高度不确定性,还是信息不对称、交易安全等风险,都使得投资 Pi 币成为高风险行为。投资者应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远离虚拟货币投资陷阱,选择合法、合规且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